『 2021 ART FUTURE 』藝術博覽會
ART FUTURE 藝術未來 2021 ART FUTURE 藝術未來首次插旗國際五星級豪華飯店「台北君悅酒店」,緊鄰台北101,信義區及市政府捷運站,海納台北最繁華熱鬧的蛋黃區裡人文薈萃之精華。立足於宏偉、奢華、創新之中,盡享完善、專業細膩的展覽與貴賓服務,親手成交繽紛萬千的藝術珍品。 ART FUTURE 藝術未來係於2019年創辦,由總監 張學孔先生本於2009年創辦Young Art Taipei之理念,結合當代藝術博覽會與國際獎項,推廣亞洲年輕藝術家的藝術盛會。
圖 | 黃志超 二重唱 2009 複合媒材.畫布122x91.5cm
黃志超 Dennis HWANG
出生 / 廈門 1941年
1972 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研究
典藏| 國立臺灣美館藝術銀行典藏
黃志超(1941-)的繪畫,在童趣的外表下,其實蘊含了複雜的思維與養分;有著童年時期來自祖父書法藏品的記憶,少年階段和黃君璧、溥心畬、鄭曼青等來台畫家的親炙薰陶;之後,與席德進的相識,正式拜師吳學讓,並經鐘俊雄介紹,成為李仲生門下子弟……,到了紐約,形成他繽紛、時尚色彩,女人、馬、山水…,也成為他畫面最主要的語彙,一路迄今,猶如冰封的心理年齡、藝壇的不老傳奇。甚至在旅美30年後,仍然騎馬雲遊兩岸三地。
黃志超初入畫壇,並在台北美國新聞處參與青年畫家展(1961)的時刻,也正是台灣現代繪畫運動,由「五月」、「東方」等畫會啟動,並將達於高峰的時候。身處那樣一個以「抽象形式」為主流,以「水墨精神」為當道,乃至發展成「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的時代,黃志超的繪畫形式,恰恰是以中鋒式的線條,表現了並不完全抽象的形象語彙。然而李仲生的「超現實主義」與「潛意識開發」的教學,讓他得以服膺內心的需求,開發無窮的創作潛能。
經由「香閨美人」的繁複到「美女」系列的單純,再從「美女」系列的單純到「山水」系列的繁複,多次的嘗試後,在八九年黃志超提出他的「現代中國畫」。
不論在畫布上或宣紙上,他更清楚地把台灣廟宇的色彩、民間藝術的造型以及山水皴法等傳統國畫技巧,轉化為自己獨到的繪畫語言。黃志超所要強調的是繪畫本質的還原與生活的真確體認,既顧及到創作時對形式的欲求,同時也把中國傳統山水觀提出來,賦予時代的繁複性,呈現看似中國傳統的繪畫性卻又具有世界性的現代作品。
美國時尚的色彩,尤其是紐約的街頭、社會的氛圍,讓他的畫面變得更為豐富,而女人、山水、馬…,也成為他抒發情感、寄寓心靈的語彙。看似童趣的造型,其實是來自潛意識自動流露的書法線性構成,而渲染、漸層的色面,則有著中國古代山水空間的轉換;一顆不安的靈魂,恰恰追尋一個可居、可遊的世間桃花源,那正是古老中國一個狂簡、脫俗的另類傳統,遠從魏晉的山林居士,到明清之際的徐渭、唐寅、八大等人。
圖 | 邱國峯 《地上天宮》 2020 水墨設色.金漆.萬年紅宣 90x160cm
邱國峯 Kuo Fong CHIU
出生 / 臺北 1983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理論組-(東方組 博士生)
典藏|
2019 國立臺灣美館藝術銀行典藏
2015 國立臺灣美館藝術銀行典藏
邱國峯以一種奇特的體例在創作。由「水」與「墨」營造出的「水墨」,在國峯突破材質框架的筆下,直指其精神性的追思與再造。他為左手創作者,基本程式是:初以毛筆墨線或鋼珠筆色線為物象輪廓肌理定位,整體宏觀布局構圖,再以鋼珠筆或油漆筆塗布設色,或細緻勾勒山形、或圈畫夾葉、或點描苔點等等細節,而後精心收拾整理,以毛筆書寫題記、落款、鈐印。畫作內容概以藝術史角度為核心出發,其來有自,取法甚廣,對於古代/當代、傳統/創新、文人/常民、水墨/新媒材等這些看似兩兩對立的雙向課題,模糊邊緣界線,嘗試互滲融會,展開浮生世間。
觀者所感知到的審美經驗「奇遘」(遇),在國峯的作品,尤以其銳意經營的「古風硬筆山水」,獨樹一幟,予人新穎異境的視覺感受,極富裝飾趣味。「古風」乃肇於構圖之源,鎔鑄傳統古代經典,有著雙魚菱紋漢磚拓印之再造博古圖、煙霧裊裊擬成仙境的博山爐、唐宋元明清一系列繪畫巨作、趙之謙的七巧板拼書等等。其一系列以「古」為名的作品(仿古趣、謂古法、取古體、得古意、法古貌、理古思、悟古神),揭示了以古為師的創作途徑與思考理路,然非傳統認識下的臨摹仿習,而是取古人之形式與美感,詩書畫印的程式傳統則是必然標記。圖譜類和博古圖式的作品,更透過「榜題」、「題記」的說明,而有著圖文相輔並列的釋讀,既體現傳統古趣並產生當代互文性。
圖 | 盧俊翰 月牙彎之美 2020 壓克力.畫布 145.5×89.5cm
盧俊翰 Jyun-Han LU
出生 / 1987年 台北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 碩士
駐館&講座|
2019 Facebook Artist in Residence Program(臉書-台灣駐地創作計畫)
2017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Cube駐館創作
典藏|
2020 花蓮文化局美術館典藏
2019 金車文藝中心典藏
2018 國立台灣美館藝術銀行典藏
2018 台灣銀行典藏
2017 晶泉丰旅酒店典藏
2017台灣銀行典藏
2016 國立台灣美術館青年作品典藏
遍觀盧俊翰過去數年間的創作,取材多數圍繞在個人體驗的轉化與再現。
從迢遙的大霸尖山遠眺,到七股鹽山的寫生,乃至於平常較少遊客涉足的砂卡礑步道等真實存在的地景,都在他的編排改寫下,演奏出全然不同的音色。尤其像是大雨過後被斷枝落石所遮掩的蘇花公路,原本該是災難片的場面卻在豐沛色彩的擠壓堆疊下,反而轉化為另一種溢出既定視覺經驗的觀看。
對盧俊翰而言,當代創作者的優勢就在於擁有大量的資訊,可以恣意地將之巧妙揉為己用。因此在盧俊翰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山水畫的巨碑式構成,在明亮色彩的疊合下顯得輕盈許多,為傳統賦予嶄新的視覺可能;而刻意與工業城市文明,例如道路中間的雙黃線產生關聯的其中幾件作品,也適度地描繪出自然與人工、真實與虛擬之間的游移跟擺盪,恰恰都與存在規則,卻又幾乎可以產生無限可能的遊戲形成呼應。
另外,在晚近的作品裡,盧俊翰則在看似理想安排的大量色塊與色柱畫面中,試圖加進些許流動的痕跡,以製造出更多想像的穿越可能。雖說靈感來自東海岸因暴雨過後所導致的土石流現象,但他並無意提出針貶,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輕易套上環保生態的圈套。如其所言:「人類會因為需求而改變風景,使風景變成娛樂;我則是因為娛樂,讓風景入畫成為一種遊戲。」對他而言,這就仿佛在「俄羅斯方塊」遊戲過程中,玩家無能使骨牌順利疊合消除而製造出來的殘餘空間,由此才是通往每一次創作的必經路徑。無論觀者所見是似曾相識卻又帶點陌生的地景也好;或是純然出自想像的宇宙生成場面也罷,都是竭盡心力,直到遊戲結束後才得以誕生的結果。
圖 | 鄭崇孝 晚來的春天 2021 油彩.畫布 100x150cm
鄭崇孝 Chong-Xiao ZHENG
出生 / 臺北 1988年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
經歷|
2017 文化部MIT新人特區
2013 台北美術獎 優選
作品典藏|
2016 105年度藝術銀行典藏
2015 獲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2015 104年度藝術銀行典藏
鄭崇孝在中國山水重製系列中自言:「2014年我在故宮看到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的原作,覺得這樣的美感經驗也許可以用現代人的方式重新詮釋,把古畫的美感經驗傳承下來,因此我開始執行山水重製這個創作計畫,起先重製的方式是使用卡漫的顏色再加上自創的自畫像符號「嘟嘴男孩」來進行繪製。」 歷史名畫改作重製計畫的開展,可說是鄭崇孝被藝壇注意的起點,也是確立了他對藝術史觀點探討的創作路徑。
目前他以西洋藝術史名畫重製、中國古代山水畫重製以及台灣歷史圖像重製三個系列同時發展,都有共同的宏觀與微觀視角。
在作品的畫面中,卡漫式的嘟嘴男孩不斷在不同場景現身,嘟著紅色腫脹的雙唇,穿著紅色短褲,挺著肚子梳理著尖尖髮型的男孩,來自藝術家服役期間蛙人部隊的改作想像,這形象幾乎也成為作品明顯的識別之一,也是藝術家對自我的改作。嘟嘴男孩作為創作者替身的符號運用,主角被放在某社會場景表達現實,現實裡發生的低頭看平板場景、22K薪資事件、街道呼嘯而過的雙載比基尼女生,甚至《那些日子》對煩躁雜亂的生活的描繪;在之後的藝術史名畫等系列創作也依然放出眾多男孩現身其敘事中。此如同孫悟空七十二變拔毛吹出八萬四千分身,在鄭崇孝的創作裡每個嘟嘴男孩都是分身,經歷不同歷史時空穿梭,印證各生活場景中的在場與存在。
此外,藝術家有意識的對藝術或藝術史權威範式的改造,雖然從現代藝術到當代藝術的創作,對權威的鬆動,包含以拼貼、挪用、重製等進行符號批判、意義置換等,摭拾可見。但鄭崇孝對權威範式的使用,並非有任何揶揄、反叛的意圖與態度,反而是採取和諧共存的路徑,並添加卡漫裡的遊戲性,而他視覺化所有的敘事的探索過程,讓這些元素在互相作用下更顯得清晰且生氣蓬勃。
圖 | 李政勳 Urban-Myth-No.37 2021 油彩.畫布 80x80cm
李政勳 CHENG HSUN LI
出生 / 台北 1985年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研究所 藝術創作組
得獎|
2019 MIT新人特區 文化部 2010 佐藤可士和評審獎 GEISAI Taiwan
典藏|
2018 《The Day Will Come Again》文化部藝術銀行 2017 《Abandoned City》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6 《Illusion of love》文化部藝術銀行
《Coco,Cambon No.31》文化部藝術銀行
《Boyhood》文化部藝術銀行
《250 Rectangles》文化部藝術銀行
2015 《Angels》澳門文化局
2013 《Wish you were here》國立臺灣美術館
《You’re so chic, so sexy》文化部藝術銀行
2010 《The Violent Blue》國立臺灣美術館
在李政勳的創作思考中,時間成為他思考的對象,時間對他而言到底有多重要?時間切片的概念、時間空間之外的想像、時間維度等等,他將時間褶疊、套入作品中,每件作品都式樣本,畫面上疊合、磨去的痕跡都是心理活動的遺留—即記憶,在其《Memory》系列中,時間不但成為了載體,畫面上出現的線條、圓形、方形及三角形等是偶然性的介入,是日常生活之中每個突發事件的轉化與記錄,記憶的結果其實不重要,而是時間如何超越虛空,穿越了空間、突破了時間,即是空無、虛無的存在,李政勳說明了他磨去顏料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穿透,將數十層疊覆的顏料磨光磨透呈現出斑駁如電視黑白雪花的雜訊,這個雜訊便是時間之膜的運動,從細胞壁(表層顏料)穿透到氣泡(顏色層次),再前往氣(各種色塊的混沌)最後到空(empty),即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對於時間不可捉摸性、虛無的表達。
再者又得回到肉身的使命,究竟身體能做甚麼?貼紙膠帶的勞動性、儀式感,塗填顏料的規矩與一致性,磨除顏料的消解與不可預測性,身體在其創作時是處於一種無知狀態,所謂道成肉身,就是一種直覺、直觀的知,排除了理性之知,讓肉身為先、帶領所有感官肢體進入一種無知狀態,摧毀了抽象創作的理性,使得身體與自我達到一種極限的狀態。不管在任何的創作(文學、藝術或科技),時間永遠是虛構的敘事主題,人能夠處理的永遠是當下現實與時間交互作用的結構,當成果展現之時,它只在與其受眾互相作用時才能成為真正的「作品」,在觀賞過程中,觀看者和作品展開對話並主動積極地參與(想像)創作者建構畫面敘事的活動,此時作品才能與觀看者發生了交叉、產生連結。
圖 | 賴岳宏 焰之花 2019 油彩、壓克力、畫布 53×45.5cm
賴岳宏 Yue-Hong LAI
出生 / 桃園 1990年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創作組
經歷|
2016 臺灣美術新貌獎-入選
2016 台灣國展-佳作
作品典藏|
2019 國立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台中
2017 御盟集團-晶英國際行館-高雄
2016 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
2016 國立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台中
2015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圖書館-高雄
此次展出的作品,我將自己視為一個觀察者,感知生活周遭發生的事件與情節,以自己的語言試圖將之轉換為某種新的故事樣貌,將故事中角色的特質用譬喻的手法轉換為某種生物或是物件,如海中適應力最強也最有存在感的哺乳類鯨魚、能屈能伸的軟體動物、具有支撐力卻又脆弱的紙船等等,將之置入有弱弱星火或星空閃爍的異域場景中,去抓取光點或是追逐光點的景象。
光點的存在於視覺印象上會使人聯想希望,不過對我來說或許更偏向對於慾望的追求。
雖然作品根源出自生活經驗與社會現實,但美麗的宇宙景觀與穿插其中的太空人是我試圖讓觀者脫離世俗判讀所產生的美好想像,如同現代的媒體與觀者狀態,我們都需要被糖衣餵養,就算知道是視而不見。
圖 |陳昱凱 進化因子 2020 複合媒材.畫布 120x162cm
陳昱凱 YU KAI CHEN
出生 / 台北 1991年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創作組
駐村|
2015 黑橋藝術村B-Space 駐留藝術家 中國北京
獲獎|
2017 高雄獎 優選
2016 桃源創作獎 首獎
陳昱凱把對於藝術和生命的反思,運用到創作的過程並將創作者的生命感受進行反芻。一種由內而外的,將失控的顏料潑灑於畫面之中,不斷勞動的身體在創作過程裡持續撿拾、拆除、敲擊,讓姿勢隨著畫筆狂舞,顏料隨著張狂的臂膀四濺,激烈的手段使作品處朝著相對不安穩的樣貌發展,隨機的圖像在掌控與失控之間來回地遊走。那是無處宣洩的內在試著找到一種反抗的出口,就像是在對無可奈何的世界做出最後奮力一搏,試圖證明自己依然擁有能力,依然可以自由地反動。
「人好像都處在一個連續時間的切面之中體驗真實,對於自身的無奈與存活的本能在一個不自在的大環境下,過往的經驗使我們開啟了一種『防禦機制』。」陳昱凱一臉無奈地笑著説。他的作品中常帶有一系列專屬於他個人的創作符號或語言,那是混亂世界中的天文意象狂想?未來科技最終的抵達之謎?紛亂喧嘩之中、失序狂舞的混沌世界下,那些抽象擬人的動物彷彿帶著一股漠視的眼神參與著亂世的一切,所有爆炸、蹦裂、失序、迷惘,在無法控制之中卻又藏著一股無奈之情在等待著、壓抑著,又或是不得不接受那無法免除的狂亂變化,只能試圖找尋一個安全的距離將自我包覆於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場所,窺看世界?
如今藝術創作時常回應社會間日益加劇的各種分裂觀點,人們形成大大小小族群或同溫層,彷若生活在平行時空中的訊息環境,無法相互交流。若直觀地觀看陳昱凱的作品,會接收到一種對未來世界爆炸式的想像,但再更加細看會發現那是來自他深刻觀察後,對現下社會體制的強烈投射,試圖表現出那些混亂不堪、極度無奈的現狀。在社會體制如常運作下,任何一種最好的結局都在尋找可能的說法,倘若彼此之間依然無法產生對話,所有無解以及等待是否將持續盤旋在充滿現代性的爭論之中,而最終人們所嚮往的烏托邦到底會是什麼?
圖 |林佩君 如魚 2020 油彩.畫布 65x50cm
林佩君 PEI JYUN LIN
出生 / 台北 1992年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
2020《當我們同在一起》-藝星藝術中心 台北
2019《微光日譜》文人遠雄博物館 台北
2019 台灣美術新貌獎
藝術家林佩君展出作品包含肖像計畫與敘事型作品兩個系列,2018年開始藝術家將《時代雜誌》所公布的百大影響力人物以自己的風格進行改造,基於21世紀是卡通、動漫盛行的年代,藝術家以不同以往的獨特美學「可愛」將寫實的肖像轉換為可愛的風格,以此創造屬於21世紀的新肖像,藝術家經由肖像計畫不斷的嘗試造型與配色所累積的經驗,使她在創作敘事型系列作品時,能以更活潑輕快的可愛風格去呈現不同的社會議題。
創作者受到兒童繪畫的啟發,將生活常見的可愛美學轉換為創作風格,拉近大眾與藝術間的距離,並以可愛的繪畫作品去表述社會的現況,期望觀者經由觀看,重新審視當今的生活。一張繪畫無法概括龐大的創作理念,於是以一系列敘事作品記錄不同的社會議題,藉此喚醒觀眾對圖像記憶連結的本能,激發觀眾的想像力之外,促使作品在圖像、觀者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得以串聯,透過一個完整的展覽開啟觀者和作品更多的對話關係,期望引起廣域年齡層的共鳴。
圖 | 龔寶稜 拋物線 2018 壓克力.畫布 80x100cm
龔寶稜 PAO LENG KUNG
出生 / 台北 1992年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研究所 繪畫
獎項 |
2019 台北美術獎 / 優選 / 台灣
其他 |
2019 小葉欖仁絲巾計畫合作藝術家
AucArt x Artsy: Best New Now 線上拍賣
主要思考繪畫空間以及雕塑空間甚至是建築空間的關係。
將繪畫視為物件的存在,透過不同的展⽰空間跟佈局會有不同的敘事出現。
繪畫不是框限住⼀個空間或是⼀個世界的局部,⽽是⾃身成為⼀個空間。
放⼤創作過程中⾊塊及筆觸來回增添刪減、正負空間轉換的交互作⽤,同時,思考材料如何成為不單單只是繪畫表⾯的存在,材質本身的特性跟可能性如何被置入到繪畫中,成為繪畫的另⼀種可能。
在思考負空間的過程,進⽽連結到閱讀詩,詩中的空間,字的安放與停頓。
不再是單單以畫布內或材料邊界的樣貌給出敘事,取⽽代之的是:畫布內與外彼此參照建構出的閱 讀⽅式(或者更適切地說沒有所謂內或外的分別),作品⽣產以及展呈,整個過程牽涉到的空間場 域− 如此⼀來,空間中的任何細節也會被放⼤,成為作品的⼀個⽚段,包含牆⾯地板的質地跟痕跡,釘 ⼦......等。
我本身創作的狀態跟實際呈現是無法被全然切分的。 在創作過程,同時也思考作品介入空間的樣態,偶爾擷取在藝術場域、創作環境、繪畫過程出現的 物件(安全距離標⽰線、⽊墊、膠帶、⽊框......等)的造形,不完全考慮其功能性,將其作品化並加 以組合並置,在實際空間中交雜拼貼。
特別是遮蔽膠帶,在繪畫過程中通常只是⼀個輔助的⼯具, 是會被捨棄的⼀個存在,但在我思考繪畫的時候,他反⽽成為⼀個負空間般的存在,並且暗⽰著繪 畫過程中的時間感跟空間感,所以有時候我會特地保留那些使⽤過的膠帶,將之視為單純的繪畫性 物件,從發⽣在⼯作室空間的繪畫狀態引入展呈空間。
房號 Room| 1041
展出藝術家 Artists |
黃志超 Dennis Hwang
邱國峯 Kuo-Fong CHIU
盧俊翰 Jyun-Han LU
鄭崇孝 Chong-Xiao ZHENG
李政勳 Li Cheng Hsun
賴岳宏 Yue-Hong LAI
陳昱凱 Yu-Kai CHEN
林佩君 Pei-Jyun LIN
龔寶稜 Pao-Leng Kung
展覽地點 Venue|
台北君悅酒店 - Hyatt 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2號
展覽日期 Date|
2.6 Sat. -2.7 Sun.
開放時間 Time|
2.6 Sat - 2.7 Sun. 11:00-19:00
預展日期 PREVIEW|
2.5 Fri. 12:00-20:00
Comments